作者 | 董经胜 编辑 | 臧博
《新世界史纲要》钱乘旦主编
(资料图片)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
发展是二战后世界的主旋律,各国都努力追求现代化。所谓现代化,就是要完成社会经济转型,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转变。
这个过程最早出现在西欧,到20世纪开始的时候,西方国家已基本完成了现代化转型。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力进行全球扩张,一方面实行全球性的殖民统治,另一方面也把现代性要素传递到全世界,真正把世界置于一个共同的体系中,即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非西方国家一方面反抗西方的侵略,突破殖民主义;另一方面也从西方的经历中吸取有益经验,努力发展自己的国家。由此,20世纪成为摆脱西方控制、实行民族解放的世纪,同时也成为各国追求现代化的世纪。现代化是20世纪的历史潮流,正是这股潮流,将世界推向了全球化。
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成为现代化的三项任务,是世界各国都回避不了的历史命题。20世纪的各国历史都是围绕这三项任务展开的,无论这些历史有多么复杂、多么起伏,全世界各国的历史确实都被纳入这一相同的轨道上来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大整合,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进程出现了关键性进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锐变,美国取得"冷战"的胜利,成为唯一的霸权国家。此后,美国试图建立自己的一统天下,形成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这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的胜利,弗朗西斯·福山甚至说:历史已经"终结"。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也曾面临困难。英国患上"英国病",法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比之前20年下降了近一半;美国遭遇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于是取消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开始用无限制贬值的方式向全世界转嫁危机。在危机降临时,西方国家迅速采取措施改变经济政策,放弃了战后一直执行的凯恩斯主义,改行"新自由主义",发动所谓的里根和撒切尔"革命"。这些变化加上恰逢其时的新技术革命,帮助西方国家渡过了危机。
二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已拆除欧洲帝国之间的藩篱,帝国间的障碍解除了,跨国公司如春笋般出现,"国家"的边界似乎被完全打开。这以后,以资本、资源、人力、技术、商品在全世界自由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当真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全球化步入高峰期。不过,全球化的利益未能被共享,反而出现富国越富、穷国越穷的局面。发达国家只要控制住资本的走向和技术的源头,就能控制全世界的生产流水线。"后工业社会"在西方出现了,第三产业成为其核心经济部门。工业和农业被发配给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仍是"中心",不发达国家则是"边缘"。
全球化的最大红利由美国和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获取,美国得到其中的最大份额,形成一种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美国恃其强大的美元、军队和文化为三脚架支撑它的世界霸权,世界其他国家要么受益少,要么受损害。世界财富的分配更加不合理,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全球化的理论构想,即每个国家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配置优势,在全球经济结构中作出平等贡献、获取平等好处的目标,在现实中并没有实现,相反,世界变得更不平等了。
对全球化的反对声浪于是升起,最终形成反全球化运动。这时的反全球化是穷国的反全球化,与21世纪美国的"反全球化"不同。美国的"反全球化"是富国的反全球化,目的是维护美国霸权、否认穷国的发展权。但全球化这个趋势已然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已经走到了世界一体化、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必然阶段。一旦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走向没落,全世界共同的全球化必将出现。
(本文摘自该书第六章,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拟)
(编辑:秦丽娇)标签: